电话:0538-8702577 


传真:0538-8702229

< >
网站首页 >酒业资讯 > 泰山酒文化

孔子百觚,喝出了一个齐鲁文化,喝出了一个千年中华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58 更新时间:2023年08月23日15:23:26 打印此页 关闭

我们都是华夏子孙,龙的传人。我们遥远的祖先有炎帝、皇帝,但是我们的思想、文化,最主要的是儒家文化。而孔子的故乡山东省,则被称为礼仪之邦。


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,地理位置优越,东临渤海,中有泰山,黄河北上,运河南下。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,自然孕育出博大的文化。至今,到山东仍然能感受到浓浓的儒家文化。山东人民淳朴、乐观又略带保守,但骨子里有种有种克己复礼的文化骄傲。所以,讲究礼仪的山东酒桌文化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与典型。

山东的酒桌文化带有孔子的礼、李白的量,推杯换盏间还有着刘邦的诈。成为广泛流传于官方场合与较为正式的民间接待场合礼仪。


周公制礼乐制度,孔子讲究克己复礼,主张恢复礼乐,恢复社会安定。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,属于东汉的前一个阶段,那时候礼乐制度已经开始被诸侯王破坏了。简单说来,什么是礼呢?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仪式,仪式感。举个例子,周天子叫驾崩,诸侯诸侯叫薨,卿大夫叫卒,士人叫不禄,而平民、奴隶只能称呼为去世。就是这样把天子、诸侯其他人等等区分开了。社会就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分,也就有了秩序。孔子是聪明人,知道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才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。


礼,就是仪式感。喝酒是大事,也要讲究礼。子曰: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食饐而洁,鱼馁而肉败不食;色恶不食;恶臭不食;失饪不食;割不正不食;不得其酱不食;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;酒无量,不及乱;沽酒市脯不食,不撤姜食,不多食;祭于公,不宿肉;祭肉,不出三日,出三日,不食之矣。”

这段话是孔子讲饮食方法的,特别是酒,用了“酒无量”,酒可以多喝一些,不大醉乱了心性就行。并且说刚造出来的酒不如陈酿好喝。明人袁宏道说:凡饮必祭所始,礼也。今祀宣父曰酒圣,夫无量不及乱,觞之祖也,是为饮宗。概括说到孔子是酒圣、觞祖、饮宗。


袁宏道的话绝对不是空穴来风,孔子饮酒,不仅海量,更多的是隐藏在酒中的礼仪文化,饮酒的内涵。《论语》中记载了许多孔子与酒的言辞语录。尤其是以酒为礼设的教人之道贯穿全书。

尧舜千钟,孔子百觚。孔子的酒量真不是盖的,几百杯没问题。孔融(没错,让梨的那位,不让酒了),更是夸赞:尧不千钟,无以建太平;孔非百觚,无以堪上圣。我滴乖乖,孔子要是不喝上二斤,都成不了圣人。在前面我的文章《刘伶:半疯半傻半痴颠,贪嗔痴颠酒中仙》里就讲到,“刘伶好酒世称贤,李白骑鲸飞上天”。想来后来人,都是在向孔子学习吧?


圣人要求喝酒要讲究“礼”。《礼记·礼运》中记录,子曰:酒品器具摆放要讲究礼制规范,要有庄严神圣的感觉。《礼记·礼运》中还有,子曰:“盏斝及尸君,非礼也,是谓僭君。 ”是孔子斥责别人不懂礼,违反了饮酒祭祀的规矩。夏盏和殷斝都是前朝君主用的酒器,现在只有周天子和鲁国国君祭天时才能用,其他诸侯都用了,是谋朝杀君的行为。《论云·为政第二》中记载,子曰:“因为酒为礼设置的,所以酒肉要先让长者享用。喝酒先敬长辈。”这个规矩一直流传至今,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。孔子他老人家早就为我们规定好了的!


孔子为我们定下了许多礼仪制度,一直影响深刻。虽然经过千百年的演变,但是就桌文化一直不减。在孔子故乡山东,可是有很多讲究,也让人佩服桌上的智慧。


  • 从进入屋门开始,就要考验你的智慧与礼貌了。进入要喝酒的屋子,首先要跟长者(位高者)打招呼,然后要一一照顾到。

  • 重头戏,大智慧在这里。——落座

    围着圆桌吃饭,座次非常有讲究。首先,要明白自己的角色。落座的座次关系到在场各位的主次轻重,同时也代表相互之间的关系,千万不能出错。如果有人做错,就会显得非常尴尬。脾气大的人,可能直接甩手走人。


主要角色落座

我们需要搞清各个位置的角色是怎样区分的。

1、主陪:是请客一方的第一顺位,即是请客的最高职位者,主人(请客方、庄主),或陪酒的最尊贵的人。位置在正冲门口的正面主要作用就是把握本次宴请的时间,喝酒程度等。简单理解就是主人,全局掌控者。这个位置区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,主要可以凭借人的感觉,也就是说,你进入一间屋子,早上上朝见皇帝的感觉,你觉得皇帝做的位置,就是那个主陪位置。

2、副陪:是请客一方的第二顺位,是陪客者里面第二位尊贵的人位置在主陪的对面,即背对门口。传统意义上,这个位置应该坐请客买单的人。但随着近几年请客之风的盛行,一般情况下,陪客者是倾巢出动,因此实际上,掏钱这样的小事是用不到第二顺位的请客者亲自出马的,所以,这个位置更多的是带动客人喝酒。

3、三陪: 是请客一方的第三顺位,乍一听这个名字不好,其实这个位置上的人也需要较好的“口才”,即会劝酒,让客人高兴。在山东省内各个地方规矩并不一样,有些地方是没有这个位置的,但在鲁中地区好像比较流行,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第二位置。他的主要作用是跟主陪一左一右把主宾夹在中间,便于“照顾”主宾喝酒。

4、主宾:是客人一方的第一顺位,是客人里面职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贵者,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。由于许多外地人对山东喝酒的劝酒习俗不是十分了解,所以对山东规矩略知一二的,有时会选择让酒量大的人来这个位置,这种不对的请客规矩更多的时候实际是一种礼仪,也是一个尊重。如果出现上述的情况,实际上真正的主宾不会少喝多少,名誉的主宾一般会被灌倒(因为你不是最尊贵的客人却坐在主宾位置,只是因为你能喝酒,陪客的肯定要把你陪好)。对于山东人自己来说这个位置的必是今天酒席上最为尊贵的人。

5、副宾:是客人一方的第二顺位,位置在主陪的左手边。

6、三宾:是客人一方的第三顺位,位置在副陪的右手边。

7、四宾:是客人一方的第四顺位,位置在副陪的左手方。

其余的位置宾主可以随便坐,酒桌上戏称这些人是“不三不四”,原因是酒桌上一般没有“三宾”、“四陪”的叫法。


  • 上面只是单单落座,在喝酒进行时,一般要主陪首先带酒,也就是说确定今天的酒要怎么喝。主要模式有:a、大家一起碰杯,分为三杯。第一杯喝要讲究是为了欢迎客人,第二杯要请客人讲话,第三杯说点想说的、喝酒目的等等。接下来大家自由相互敬酒,按照逆时针或顺时针一次每人都要敬一杯。b、全场一起和很多词,然后大家再自由发挥。模式非常多,在此不一一列举。不知道现在这么多规矩,有没有孔子他老人家的礼仪制度讲究。

  • 为了能让大家喝好,带动气氛。根据菜谱等等也有许多讲究。以吃鱼为例,有的地方还讲究,上菜鱼头要指东南。菜上了以后,“头三尾四,背七腹八”。什么意思呢?鱼头朝向谁,谁要喝三杯。鱼尾朝向谁,谁要喝四杯。鱼被朝向谁,谁要喝七杯。最后,鱼腹朝向谁,谁酒量最大,要喝八杯。


  • 吃“大菜”也是有讲究的,完整的动物菜,或者较大的肉食主菜。要长者带领大家去动第一筷子的,这表示对长者的尊重。这个就是孔子老人家定下的规矩。小辈者不能太贪吃着急动筷子。小孩子(与妇女)在非常重要的场合是不能与长者一起吃饭的(现在时代变化,这个规矩渐渐没有了)。而年长者,一般会把鸡腿或者最好吃的一块肉夹给小辈或孩子(可以是没在桌子上吃饭、只是站在旁边主人家的小孩),一来表示“爱幼”,尊老也要爱幼,小孩贪吃且在长身体的时候,理应吃些好的。二来,在座的都是严肃的成年人,只有一两个手快的抢到了鸡腿手拿着吃,十分不雅观,不如给孩子了。(时代在变化,大家虽然都不以鸡腿为贵了,在此只是举例。在你家也许是四斤龙虾身上的一块好肉,但是尊老爱幼的表现一直都在)。

  • 还有一种智慧,可能在过去非常明显。鱼眼给领导,叫高看一眼。鱼梁给贵客,叫中流砥柱。鱼嘴给好友,叫唇齿相依。鱼尾给下属,叫委以重任。鱼鳍给后辈,叫展翅高飞。。鱼肚给新识,叫推心置腹。鱼臀给失意者,叫定有后福。哈哈,看出来没有,最好的鱼被上的肉,留给了自己~


孔子百觚,齐鲁万年。源远流长的中华酒文化,让我们可以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的豪迈;也可以的今宵酒醒何处的怅惘;更有寄托送别之情的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相关无故人的思念之情。


有朋自远方来,当然喝几杯啦。孔子的思想千秋万丈长,山东的酒文化也成为孔子思想的一点映射。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。

上一条:中国酒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? 下一条:酒文化背后齐鲁深厚的传统文化